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更加美好,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多位专家围绕《意见》中的各项重点内容,就“如何实现城乡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建言献策。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意见》全面系统地从区域、城市、社区、乡村、绿色建筑等构建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转型的基本方法论,对我国城乡绿色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推动“城乡一体”并“各美其美”
城镇和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空间,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形态。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整体与局部、公平与包容、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城乡关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表示,《意见》将“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重要内容,抓住了乡村是绿色发展的生态基底,是消除和平衡城市碳足迹、碳排放的生态屏障的关键。
周岚认为,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需要统筹好城市和乡村、村落与自然、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建设与治理等5个方面的关系。既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联动发展,又要防止采用城市的手法规划建设乡村,以形成城乡有别、城乡互补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并“各美其美”。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彭高峰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消耗总量多,如果不改变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那么绿色发展很可能成为新的“卡脖子”问题。他建议,要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让城乡更安全、更宜居;要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让市民生活得更安全、更便捷、更幸福。
文化是城市和乡村的灵魂。对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认为,新时期城乡风貌特色的营造,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文脉承传,彰显本土特色。需建立城乡文化保护体系,传承历史文脉,在规划、设计或改造旧城区时应尊重城市传统,善待城市历史,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在新区建设中要注入传统的风貌元素,让未来城市充满历史感。
推动建筑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中,《意见》将“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作为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中国建筑集团首席专家、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叶浩文认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必须摒弃传统粗放的老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建造方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培育和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上来,推动建筑业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到实施方式上,叶浩文建议,可通过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建材选用、绿色生产、绿色施工、绿色交付的一体化绿色统筹,实现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并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信息化技术、建造管理集约化、建造过程产业化,提高行业标准化程度、产业协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整体生态效益最大化。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勤指出,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包括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方面,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基本原则,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城乡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推动城乡美好环境建设,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表示,美好环境是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结果。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是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李郇建议,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以及群团组织建设落实到社区,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资源和平台下沉到城乡社区,将服务覆盖到每一位居民,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美好环境。同时,“共建共治共享”能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每一家、每一户的共同努力,把城乡建设的绿色发展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中去。
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方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由消费端的绿色化倒逼生产端的绿色化,促进消费侧和供给侧共同减碳,能更有效地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期盼,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的价值观转变。
相关阅读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