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也有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食材的新鲜美味和健康安全。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碰到一些快要过期的食品(以下简称“临期食品”)往往会放弃选择。全国为数众多的商超门店,每天产生的临期食品加在一起数量非常巨大,却往往只能“等待”过期。
目前国内针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回收后,一般采取两种形式处理:一是销毁或抛弃;二是加工成饲料,用作肥料等循环利用。但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式,对于经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食品而言,因为过期被处理掉无疑是资源浪费。
很多商家会把临期食品降价出售,这样既给消费者提供了实惠,也减少了浪费,深受很多收入不高的青年人和有着节俭习惯的老年人喜爱。同时,近年来国内多地尝试开设形式多样的“食物银行”等公益项目,通过企业捐赠或由爱心人士资助购买,将临期食品免费提供给困难家庭,为他们解决食物方面的困扰。这些都对合理利用临期食品,避免食品浪费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临期食品发挥应有的功效。临期食品优点是价格便宜,缺点是需要在购买后较短时间内消费,否则就超过了保质期。一方面,有的消费者受到优惠价格的吸引,一次购买过多的临期食品,但又无法在保质期内消费完,导致要么吃过期食品,要么买回家再扔掉,形成二次浪费。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商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临期食品销售区,而是将打折的临期食品和正价的食品混在一起出售。消费者购买后过几天准备食用时才发现已经过期。更有甚者,个别商家将临期乃至过期食品更改保质期进行销售,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临期食品看似小事,但也绝对不应被忽视。
针对临期食品,监管部门应督促和抽检商家是否在临期食品促销中向消费者作出了明确提示,纠正不当经营行为。同时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也应采取更理性的态度,既不必因保质期临近而拒绝一切临期食品,也无需过多看重低价而购买超过正常需要量的临期食品。在当前我国商品选择丰富、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理性购买,才是经济实惠、避免浪费的合理选择。
同时,类似“食物银行”等公益项目,也可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在政府引导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并从募集和分配等方面探索更加高效的手段,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节约粮食,避免浪费依然是全体国民应该始终保持的美德和行为准则。让临期食品物尽其用,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